找到相关内容4472篇,用时174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法华经演义科

    后身也。莫为之前。虽美弗彰。莫为之后。虽盛弗传。其斯之谓与。之二师者。后先接续。相与有成。何尝非如来之所遣使。法师品云。我灭度后。能窃为一。说法华经。乃至一句。当知。则如来使。如来所遣。行如来事。何况广演此经。解说其义也。后之学者。得书而读之。悉知诸法实相。自能入佛知见矣。又何患不得一切种智也。然则二师。法施之功德。真有不可说。不可说者。夫岂余一之私言哉。  光绪戊寅夏三一居士吴郑衡谨书 ...

    广和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8315788939.html
  • 月溪法师讲禅宗修法(2)

    文字无法表示绝对之佛性,释迦虽曾利用文字言说以宣教,乃出于不得已,故喻如指月,随说随破,涅槃经云:“始从鹿野苑,终至跋提河,中间五十年,未曾说一字”,金刚经云:“若言如来有所说法,则为谤佛,不解我...相境界。   以上“四相”皆有为法,皆非究竟,故金刚经云:“若取法相,即着我众生寿者”,圆觉经云:“末世众生,不了四相,虽经多劫,勤苦脩习,但名有为,终不能成一切圣果”,金刚经云:“有我相人相...

    月溪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9392389259.html
  • 佛教的神通

    运用神足通到佛陀那儿,佛陀也没有用神通力来过这里。但是我们还是能相互听闻。因为佛陀与我都得到天眼通与天耳通的缘故。   “我刚刚问佛陀:‘什么殷勤精进。’佛陀回答说:‘目犍连,如果一位比丘修行,...世间一切万物远近的形色,及六道众生苦乐的种种现象。   天耳通指能自在听闻世间种种音声,及六道众生一切苦乐言语。   他心通指能自在得知天、、修罗、地狱、饿鬼、畜牲等六道众生心念。   ...

    洪启嵩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11350689884.html
  • 三年新竹山居岁月——我在福严教学时代的所遇、所学、所思

    导师与昭慧法师合影于华雨精舍,师生第一张合影照片(明圣法师摄)   对一个喜于写作的人来说,把法喜化约为文字,与分享,一个很自然的蕴酿过程。早先写些研修佛学的感想,以及面对生活而作佛法思维的...极大挑战。他们常在教室,心系菜单,连下课十分钟,都常从红砖道的这头冲到那头,入大寮去打理一点菜料,或为慢炖的菜汤,调整一下炉火的大小。   周六只上半天课,周日放假,这不上课的一天半,学生可以补...

    释昭慧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9/06543390897.html
  • 三乘究竟与一乘究竟——兼论印顺导师由缘起性空论以证成“一乘究竟”的可能性

    指的、天、声闻、缘觉、菩萨等五种行人都须具足的善法(如布施、持戒、禅定之三端正法)。印顺导师曾于解释人间佛教“依机设教”之特质时指出:人天乘,本不是佛法的宗要,佛法的重心出世间的。人天乘法共...不能成佛的定性。依中观者说,之流转六趣或是转凡成圣,无不依因待缘,积渐而成。以缘起故无自性空,并无常恒、独立、真实的异生性或圣者性可得。正因其并无不能成佛的定性(即“非佛性”),所以众生只要遇善缘而...

    释昭慧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9/06543490898.html
  • 东亚与和合——儒释道的一种诠释

    三教融突,这一种四国三教共同的现象。李〖 HT5,7〗更〖   KG-*3〗生[HT]平教授、何成轩教授以其敏锐的慧眼、不凡的灵性,创新的思维,把捉到了   这个共同现象,并撰写成书,不仅给耳目...之中正之   道。   时间尽管的设定,但在约定俗成之后取得了共识共守。譬如过去—现在—未来,或前世   —今世—来世,犹如天——地,中正之道,“现在”和“今世”亦为中道,不可或缺   。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15891517.html
  • 《你可以不怕死》(一行禅师著,胡因梦译)连载之一

    。有些人看了那张照片之后,认为那个男孩已经不存在了。   由肉体、感受、认知、思维作意和分别意识组合成的,自从拍下那张照片之后,上述的一切早已改变了。照片中那个男孩的身体已经不再是我的身体,因为...智慧相应。   许多人都问过:“死亡来临时你会到哪里去?死的时候会发生什么事?”我们有些朋友失去了心爱的人,他们可能会问:“现在我心爱的人在哪里?她到哪里去了?”哲学家的问题则:“从何处来的?...

    一行禅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15891518.html
  • 互动中的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

    拥挤,杂乱无章,人口稠密,可谓堪称一绝。虽然鲜花绽放的时节,但几乎没有一点让感到欣慰喜悦的地方。大街上,密密麻麻的人群,杂乱无序的车流,肮脏不堪的路面,会真正让感到窒息和人口爆炸的恐怖。在我们驱车...,的唯一归宿。诚然,传统文化需要不断地在总结和批判中继承和发展。以浓厚的宗教感情去看待和谈论学术上问题,自然摆脱不了思想上的偏执和狂妄。印度人没有时间概念,开会做事也不守时间。在交流时,只要他们的...

    成建华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20291529.html
  • 宽谦法师:唯识学入门——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流

    大事,有的天大的事,对他来讲也没甚么重要,那就是跟他的宿世及他的习惯性有关,他的神经线比较大条,遇事可以无所谓。纤细的这种,就很难过日子,动不动都觉得大事,人家瞪我一眼也可以难过三天!有的人你生我...有支习气”。   我们的生命现象大体来讲,几乎都是如此。学了佛我们在流转当中,虽然“有支习气”,但是我们比较清楚明白,然后知道从那里去下手。很多一直在抱怨,...

    宽谦法师

    五明研究|宽谦法师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21091551.html
  • 神会与妙悟

    方式,这两个范畴在古代文论的鉴赏心理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。   鉴赏与审美重视“神会”,主要从道家思想发展而来的。老庄论人与自然、与社会的关系时,一贯主张以不同于认知与意志关系的玄览、神会等直观方式...从嵇康的声无衰乐论那儿得来,它有片面性的一面,忽略了音乐对人情感的感染,但是它重视的主体性,这又有积极的意义,因为审美鉴赏活动如果不善于调动情感与想象,就会变为机械的受动,无法进入的心灵世界。...

    袁济喜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21991571.html